向外走 向内看 2024届摄影专业毕业作品选BD官网
发布时间:2024-06-29 19:59:58

  BD官网此次微光从国内各所高校2024届摄影专业毕业创作中选出的作品,创作主题虽不尽相同,但创作动机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一处——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表达。在这些作品中,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情感的载体。自身的经历和对时代现象的感触自然而然地化为创作的能量,引导他们通过摄影这一媒介寻找成长与自洽之路,也唤起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小爱”是爷爷给奶奶起的爱称,也是我对奶奶最初的印象:一位对待婚姻很认真的女性。当年她不顾家里反对跟爷爷“私奔”,为此辞去了稳定的护士工作,经过半生奔波坎坷,依然坚韧、勤劳、自信,从不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永远以乐观开朗的一面示人。

  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著作《第二性》中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并在这些经历和感受中慢慢成长,将自己凝结成一个独立的、个性鲜明的个体。这组作品中的奶奶,是新娘,是护士,是母亲,是公主,也是劳动者。作为劳动者的奶奶,71岁了还要每天为养家糊口奔波,白色的塑料筐是她在医院门口摆地摊时用来搬货的工具,筐里的小板凳、茶杯、小风车,是她所幻想的儿女承欢膝下的悠闲的老年生活。

  这组作品里,每张照片都是在表现奶奶处于这个身份中正在做的和未实现的事情。置景式摄影的拍摄方式可以将幻想中和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进行主观再造,方便我进行设计和操控,以便更好地塑造奶奶在我心目中的种种身份。我在家里搭建了一个“小影棚”,对于奶奶来说,这样的体验很新奇。在拍摄过程中,她还会根据自己对那个年代的印象,为我的置景作出点评和改造。

  决定以奶奶作为拍摄主题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建议我多去拍摄老人的日常生活,捕捉充满情绪的、能让人产生怜悯之感的画面。但在我心里,奶奶是个极具个性的女人,她坚强、乐观,喜欢美丽的事物,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我不想以传统的方式去拍摄,也不想让别人“误解”她是一个可怜的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像即将抽完的毛线团,我感觉自己离她越来越远,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她作为女性丰富多彩的一生。

  21岁的暑假,我只身前往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科尔特斯生活了3个月,开启了人生中的各种“第一次”。在风景优美的国家公园拿到人生的第一张工资单,与当地印第安部落的纳瓦霍族人一起工作、生活,也面临着不同族裔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世界观的挑战。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各种拍照设备将我们的回忆保存得越来越逼真,但艺术引发情感共振的目的从未改变。我用拍立得和手机等“非专业”摄影设备拍摄下这段生活轨迹,扫描并拼贴成一封封充满生活气息和私人情感的视觉“信件”,根据信件的时间顺序,以另一种视角重新回顾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成长。

  这件作品中,摄影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沟通手段。本来我的初衷只是为了给爸妈记录我在异国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封信也是写给我自己。在这个即将从学校踏入社会的人生路口,我不能再一味依靠父母、家人,而是需要学会真正独立地去迎接这些挑战。

  《十四小时前请取件》组图之一:《第二封信-第一份工资单》,工资单扫描件,instaxmini90扫描件

  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促使许多家庭选择让孩子走上一条不同以往的求学路,国内相继出现针对这类需求的教育机构或学校,教育内容以古诗文和儒家典籍诵读为主,引发社会热议。

  我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源于自己在“现代私塾”就读的经历。我将个人的家庭老照片和在“现代私塾”就读期间的照片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对内容断档部分使用黑白胶片重新拍摄,结合当时与父母的来往书信,做成摄影书。

  这件作品还包括一件艺术装置,我将接受“现代私塾”教育和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群体对这两种教育模式的感受分别印在两块不同材质的展板上,一把亚克力材质的“戒尺”横跨其间,具有沟通两种教育的桥梁之意“。戒尺”表面的刻度是用毛线编织的一段摩尔斯电码,借此表达那些经历过私塾教育的孩子渴望“回归”,但在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下却无法融入的隔阂感。

  我的作品不评判任何教育方式,创作过程从感性最终落回理性,作品只能带来一种视角,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希望观众从中获得一种开放式思考。

  王尔夫 Raies Wolfram(苏里南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

  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中,我常常感受到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它源自对中国文化的陌生与面对不同生活方式时的隔阂。这种感受或隐或现,非常微妙。在电影院里,当周围的观众被幽默的情节逗得前仰后合,我却只能茫然四顾,不禁自问,我究竟错过了什么。

  6年来,我在北京的生活充满了这样的矛盾感。京剧,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形式、斑斓的色彩和激昂的能量深深吸引着我,然而,我对其背后的故事和深层含义却难以完全领会。幸运的是,作为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我可以通过摄影拉近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

  与许多摄影师不同,在这组照片中,我更倾向于关注表演者本身,尤其是在他们登台前的准备过程,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在后台,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他们,感受他们为角色所做的准备。我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能够为观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更多人理解并感受到我所经历的文化碰撞和个人成长。

  《长安驿客》这组作品讲述了几位在西安生活的外国人的故事。他们之中,有与我就读于同一学校的留学生,也有杂志社的编辑、英语口语教师、厨师等等。我希望在作品中表达对于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思考,他们为何选择西安、对这座城市有什么样的感情?根据拍摄对象的不同身份,我选择他们日常生活轨迹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进行拍摄,力求真实、自然地记录他们在西安的生活状态。

  巴基斯坦留学生·哈龙在教室里望向窗外。他今年31岁,2020年9月来到中国,就读于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他计划完成学业后,在中国寻找一份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工作。

  来自德国的白琪琪,今年20岁,专攻数字媒体专业。得益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与西安理工大学多年的交流合作,她于2023年9月来到中国进行交流学习。

  印度厨师Shailendra(左)和Ravi Kumar(右)都是28岁,于2023年6月来到西安。他们曾在印度从事厨师工作,出于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制作中国菜的渴望,他们来到中国。

  沈文,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今年38岁,自2006年起在西安定居,并担任《发现西安》杂志社的编辑。他看中了这座城市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也认为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陕西西安长里村劳务市场是西安最大的几个零工劳务市场之一,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数百人聚集在这里“蹲活儿”,他们大多没有养老金,又有较大的经济压力,生活不易。我通过十余次走访,与工人交流,为近百位工人拍下肖像,并以这些照片作为交换,得到了一组直接摄影作品。

  在这里找零工的人,很多可能一辈子都没正经拍过照片,我就在那给愿意被拍的人拍肖像,然后当场洗出来给他们。与专业的模特不同,大部分人在镜头前基本站一下就害羞地要走,但偶尔也有个别“脸皮厚”的,在镜头前各种摆姿势、做鬼脸。这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被拍摄,但好说话和有意思的人也多。如果不是拍摄这个专题,我很难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了解他们。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对我的创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婚姻是什么?这个问题困住了目前24岁的我。我虽尚未踏入过婚姻,但作为一位静默的旁观者,我却目睹了我身边人的婚姻生活状态。家庭,生育,房价……每一个环节似乎都在为婚姻“加压”。

  几年前BD官网,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夫妻俩在家中激烈争吵,争吵过后,丈夫却一如往常,平静地给妻子量血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作品《婚姻生活》中,我试图用图像语言去讲述这复杂而真实的婚姻日常。光栅板上不同的画面随着观看视角的移动而产生连续变换,人物和场景交叉叠化,串联成一个故事。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观者一边行走一边观看,感受这种流动而跳跃的情感,以此来寻找关于婚姻的答案。

  我想借艺术史上经典巨作的力量,通过解构和摆拍的形式来表达我对当代年轻人现状的思考。

  在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利特的作品《人子》中BD官网,最具标志性和识别度的地方就是盖住画面当中男人整张脸的绿苹果。而在我的作品中,原本的绿苹果变成了一部绿色的“苹果”手机,对应了手机正是让当代年轻人普遍变得社交恐惧的一大重要原因BD官网。为了贴合社交恐惧的主题,我选择在地铁站台上人群汇流的地方进行拍摄。

  克里姆特名作《吻》华丽、繁复和具有装饰性的画面风格,在当代年轻人身上既普遍又符合我作品主题的时代现象就是“二次元”宅文化。这个虚拟世界绚丽多姿、充满无限想象,迷住了无数的当代年轻人,正如《吻》那华丽的画面风格般迷人,在选择拍摄对象的时,考虑到我自己本就是个喜欢“二次元”的“宅男”,所以在主人物设定上我是最佳人选。

  法国新古典主义名画《马拉之死》,原著中最为关键之处是马拉手中纸条上的内容,我在解构的时候保留了这个形式,画面当中的男人手上拿着的是一份简历,表现当代年轻人的漫漫求职路。本身拍摄场地有比较显眼的蓝色和红色,我便决定在画面当中补充绿色从而构成三原色,这样一来既延展了画面的空间,又丰富了整体层次,也让这个绿光成为了点睛之笔。

  拍摄《走过万水千山》这个作品,在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就有一个很模糊的计划,在我心里一直有一种朴素的爱国情结,对这片土地有着强烈的感情,但一直身处城市的我,其实对其他地区人们的生活知之甚少。

  在前期选择路线国道、京杭大运河等都是我的备选。最终我选择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希望尽可能地去探索更广阔的地域。

  从江西出发,一路向西到云南,再向北到甘肃、陕西,长征的道路串联起许多我从未听过名字的乡镇。开小饭店的彝族阿姨让我想起我的姥姥;牧羊人大哥看上去威风凛凛,一声喊叫就能让羊群四处散开,但他的微信名却叫“天天开心”;路边两位打零工的村民,看到我路过就拉着我坐下,捏着剑指对我讲红军过金沙江的历史……

  我在拍摄和编辑的时候,总是希望画面尽可能地贴近我看到这个场景的瞬间,以便我再次看到照片的时候,能够获得和我按下快门之时同样的感动。但在我看来,这些照片也许并不能称之为“纪实”——正如摄影师理查德·阿维顿所言:“当情绪或事实转化成照片的一刻,它就不再是事实,而是一种观点”。

  摄影专题凛冬震后改革开放45年 一带一路 中职生“高考”夜校宠物经济 西部计划 情动亚运大河流过京津冀洪灾“男德班”追梦“神十六”沙漠玫瑰淄博寻亲2024两会从阿布洛哈到北京中轴线二十大影像外卖女骑手 南国热浪 村里的生活 就地过年深圳40年毕业生求职五环打工姐妹金银潭ICU武汉重启告别方舱微博战疫护肾小队

  影像思考“荷赛”播客AI图像与摄影真实 刺杀影像 摄影NFT疫情中的摄影记者(上)(下)特朗普的35个封面合影里的秘密路见不平如何“看”病毒可视化调查拍照时该笑吗数字摄影半世纪家暴照片肖像摄影微光带你去看展 123荷赛调底女性摄影记者POYi视觉编辑emoji捏脸大战透纳奖新闻中的视觉东欧摄影最大摄影收藏地宝丽来工厂摄影愚人

  中青摄影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年轻的面孔雷锋影像望长城内外 中青报印刷厂情结西沙群岛九江决口百年告别铁矛暗房师退休了世界杯摄影2023年度照片

  图知道AI旅游日10后与AI 龙年“神笔”一脉黄河元宇宙里的青春小店AI未来图景灶王爷与奥运之火与2021一起离开的人与2020一同离开的人“00后”参加一大守护“可爱名片”考研er疫苗动物模型十四五规划详解70年图鉴凌晨四点的北京

  微光活动微光体验营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年度影展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